EP31 導演|《美國女孩》阮鳳儀:就算沒人出錢、沒有觀眾,我都要拍這部電影處理自己的那段過去 feat. 製片人 苗華川【金馬58・創作者特輯】

📍創作者

阮鳳儀 |美國女孩 導演
苗華川 |美國女孩 製片人

🔖精彩節錄:

本集節目邀請到入圍金馬獎七項大獎,電影《美國女孩》的導演阮鳳儀以及製片人苗華川,
和我們分享導演由親身經歷出發、發想劇本以及其電影製作的過程。

從小在美國長大,之後回台求學,也曾以交換學生的身份到歐洲旅居兩年的時間。導演阮鳳儀不諱言,其實自己就是那位《美國女孩》,特別是談到在多次環境更迭中所造成的「反向文化衝擊」,令她反思出「家人一定得要住在一起嗎?」的特殊議題。

而製片人苗華川將和我們分享電影製作時的各種巧思,如和營造出約二十年前台灣的時代感,以及當時選角時的考量範圍是什麼,同時苗華川也給甫拿到《金馬獎最佳新演員》的方郁婷極高評價,直言當初看到試鏡帶後,就覺得要邀請她演出這個角色。

《美國女孩》最終在金馬獎拿下《最佳新導演》、《最佳新演員》與《最佳攝影》三項大獎。金馬獎過後,《美國女孩》也將在12月於院線上映。祝福這部讓人充滿療癒感的電影,接下來能在票房成績上大有斬獲!

先恭喜阮鳳儀獲得了金馬獎「最佳新導演獎」,電影也獲得了「最佳新演員」 ⋆ 「最佳攝影」 ⋆ 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」等殊榮。

錄這一集創作者說的前一天,我才剛看完試映會,所以導演阮鳳儀走進來的時候,心中有種特別的複雜感。

那個時候,我腦中還停留在前一天電影的最後一幕:一個本來完全不願意幫妹妹開門的女孩,打開心中的結,衝下去迎接自己的妹妹。

這是電影裡面的那個女孩嗎?他真的把自己的故事拍成電影了嗎?

訪談的過程中,一直不斷地延續我對前一天電影的感動。因為我自己也曾旅居日本六年,美國七年。那些對於文化衝擊的痛苦,以及逆文化衝擊的難受,一切,都是那麼的難以言喻。

大人對於無法實現人生規劃的無力感,孩子對於面對大人反覆的失落感,都這麼深切地在人生中上演。

訪談到最後,導演和製片人苗華川,忽然開始講起得獎感言。我說等等,這些謝詞,不是應該要金馬獎當天才講嗎?鳳儀說,光是入圍,就已經太多東西可以謝了。


錄音當天,電影還沒上映。她告訴我,家人都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。她希望家人能在電影院裡面,很正式的欣賞這個作品。我聽完後忽然一陣感動,停了幾秒。

因為我想起電影裡有一幕,小女孩想在一場演講比賽中,好好跟媽媽聊聊,正式的說一段話。可惜事不如願,一場 SARS 讓他們沒有機會好好的談談。

我告訴她說,這小女孩沒有變,對於家人的愛仍然如此的深刻。她可以好好把這些想說的話,寫下的這個故事,完整地呈現在家人面前。

只是這一次,
不是個花三天準備的演講比賽,
而是花了三年準備的一部電影。


那天訪談結束,他問我是不是哭了。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在節目中,聊到感動說不出話來。

我說,小女孩長大了,只是不知道,是她從電影走出來到我面前,還是她給自己一次機會,走到自己的電影裡面。

如果你也被電影感動過一次,也在金馬獎上被他的致詞感動一次。或許這集《創作者說》,可以讓你被這位美國女孩,再觸動一次。

研究生
About the Author
有人說,創作是件開心的事情。有人說,創作是件折磨的差事。如果要我對創作下個註解,我會說,創作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。發掘自己更多,就有更多能量做出更多作品。 《創作者說》邀請創作者一起來聊聊「創作是什麼?」;一起來思考創作,研究創作。 謝謝你來到創作者說,聽聽創作者如何寫下那些動人的故事。以及這些故事,背後的那些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