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15 導演|《期末考》郭珍弟:眼淚是一種救贖,還會感傷的時候就是希望

📍創作者

郭珍弟|《期末考》導演

🔖精彩節錄:

這一集邀請到「金馬獎最佳紀錄片」導演郭珍弟,來跟大家聊聊她的新作《期末考》,分享拍攝這部電影的經驗,以及導演生涯的創作故事。

導演提到,對她來說好像有某一些心情在紀錄片的時候因為主角是演自己,所以他還是會有所保留、有所選擇,可是到了拍劇情片的時候,因為那是一個虛擬的角色了,所以很多狀態可以表達得更完整,這或許是為什麼後來在做了不少紀錄片之後慢慢轉做劇情的原因。

在角色設定的過程中,導演看到很多中小企業其實慢慢走向沒落的道路,很多小工廠工人遇到被裁員的危機,這事情是一直在發生的,做為一個工人階級,如果他對自己的階級有所認同,當然他不會選擇離開這個階級,而會選擇為這個階級再爭取更多的權利。

電影其實是在提出一些問題,或許觀眾會在短短90、100分鐘的電影裡面,慢慢醞釀出自己的答案,有興趣的聽眾,歡迎進戲院一起考這場《期末考》。

因為疫情的關係,很多電影上映日期都延了好幾個月,所以創作者說也很久沒有聊電影了。

隨著微解封,很多本來六月要上映的電影也要上院線了。這一集我們邀請了「金馬獎最佳紀錄片」的導演 郭珍弟 ,來跟我們聊 期末考 這部電影,以及他的創作故事。

當初收到電影公司邀請試映的時候,我以為是一個在講小學生的青春喜劇片,沒想到一看下去,才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很沈重的議題。電影在講述一個代課老師( 藍葦華 飾演)的故事,隨著學校的期末考要到了,下學期不知道還能不能繼續任教。他的家庭中也出現了一些變化,讓他進入了人生的期末考中。導演說,這是一個在講藍領生活的故事,他點出了很多看不到的社會底層問題,但都一直存在在社會中。

郭導在聊起他的創作故事時,說了一個我沒有思考過的問題。他說:「紀錄片是主角在演自己,但劇情片是一個虛擬的角色,反而可以表達得更完整。」

我以前一直以為紀錄片是最真實的真實,劇情片是一個虛構的故事。在聊天中,我慢慢地了解導演在思考劇本時的細膩巧思。也讓我對於電影創作,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。拿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郭導,用不同於過去紀錄片的創作模式,詮釋一部探討社會議題的劇情片。

電影即將要上映了,別忘了先聽聽導演的創作故事,再走進電影院。你會對這電影的故事有更多的感動。

Keith
About the Author
有人說,創作是件開心的事情。有人說,創作是件折磨的差事。如果要我對創作下個註解,我會說,創作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。發掘自己更多,就有更多能量做出更多作品。 《創作者說》邀請創作者一起來聊聊「創作是什麼?」;一起來思考創作,研究創作。 謝謝你來到創作者說,聽聽創作者如何寫下那些動人的故事。以及這些故事,背後的那些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