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46 布袋戲偶師|《釣蝦場的十日談》楊輝:來法國後我才意識到,以前太著重在技術,而淡化了作品中的情感、故事性和設計的美感feat. 阮劇團藝術總監 汪兆謙【2022 台灣國際藝術節・創作者特輯】

📍創作者

楊輝    |布袋戲操偶師

汪兆謙|阮劇團藝術總監

🔖精彩節錄:

本集一樣延續【2022 台灣國際藝術節・創作者特輯】,邀請到國際級的布袋戲偶大師:楊輝,以及阮劇團的藝術總監:汪兆謙,和我們聊聊他們即將於TIFA中聯手推出的新戲:《釣蝦場的十日談》。

出身於中國,父親:楊勝是北派布袋戲的創始者,因家族淵源的關係,楊輝從小就在布袋戲領域中展露頭角。移居法國後,楊輝不僅將中國傳統偶戲融入歐洲的古典文化中,同時也在歐洲開辦許多大師班、工作坊,並獲得許多國際獎項的殊榮。

談到《釣蝦場的十日談》這部新戲,原本的創意發想是取材自薄伽丘於黑死病中寫下的《十日談》,汪兆謙與楊輝和我們分享這是一部戲偶與演員真實互動的戲碼,同時也因考量劇中的生猛故事,將場景搬到台灣釣蝦場內,形成一齣混合多種表現形式、元素的劇場創作。

《釣蝦場的十日談》將於4/15~4/17於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公演,請有興趣的聽眾朋友不妨上OPENTIX查詢更多相關資訊,支持這部偶戲與劇場跨界結合的創作。

【本集節目與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 合作播出】

在我第一次拿到《釣蝦場的十日談》的大綱時,其實我有一點轉不過來。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三個關鍵字「布袋戲,法國,十日談」,好像有點兜不在一起的三個詞彙。

那時還特別確認了一下,應該沒搞錯吧?是一位「法國的布袋戲偶師」和台灣的劇團,聊一個在「釣蝦場」發生的故事,講的是幾百年前義大利的名作「十日談」的改編作品。是吧?

對,沒錯。就是這麼 Fusion。

這一次的對談,打破了我很多對創作和表演的既定印象。楊輝聊起偶戲與歐洲的舞台結合時,我聽得既興奮,又覺得有點小小的不可思議。

從場域的變化,創作型態的變化,舞台的變化,到各種不同創作類型的結合。讓我也不經一直去思考這件事情,不同文化下所產生的藝術類型和情境,對創作者來說,已經不是限制。相反的,創作者們很興奮且期待的去挑戰這些衝擊後的火花,所融合後的創作果實,早已打破了文化,語言,無形的,和有型的界線。

誰能想到,「一部在文藝復興時期,於義大利創作的一部小說,會在600年後,跟台灣的釣蝦文化結合,與台灣傳統技藝布袋戲一同創作,然後在一個一千人的表演聽中演出呢?」

《釣蝦場的十日談》就是一個這樣的作品,聽聽兩位創作者,怎麼把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給完成。這部戲即將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演出,歡迎大家也可以到現場,一窺這個特別的跨界作品。

Keith
About the Author
有人說,創作是件開心的事情。有人說,創作是件折磨的差事。如果要我對創作下個註解,我會說,創作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。發掘自己更多,就有更多能量做出更多作品。 《創作者說》邀請創作者一起來聊聊「創作是什麼?」;一起來思考創作,研究創作。 謝謝你來到創作者說,聽聽創作者如何寫下那些動人的故事。以及這些故事,背後的那些故事。